捻子吃多了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九黎魔王异闻录 第40章 蒸汽与电磁之争,九黎魔王异闻录,捻子吃多了,昭通文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然而,作为一个拥有前世记忆和知识的穿越者,姜辛意识到,为什么要拘泥于现实工业发展的传统脉络,先蒸汽后电气呢?她已经掌握了基础力学和电磁力的知识,完全可以跳过蒸汽动力,直接迈入电磁动力的领域,再由电磁动力回归到蒸汽动力。
实际上,电磁动力与蒸汽动力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冲突,完全可以并行发展。甚至,电力的发展将有助于冶炼金属。而在缺乏橡胶的条件下,蒸汽机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都显得过于高昂,尤其是在解决密封性的问题上,代价更是不菲。
尽管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,但其功率大小却成为了决定性因素。缺乏基础技术的支持,大功率的电动机与发电机难以成功制造。相比之下,小功率电机在应用场景上的实用性并不及蒸汽机显著。从技术挑战与后期维护成本的角度考量,蒸汽机显然提供了更为可观的回报。
因此,既然目标是制作电动机,关键的要素就必须解决,那就是产生电力的强磁体和储能。磁体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,基本上就是将铜线缠绕在铁芯上,通电即可。然而,在部落当前的技术水平下,要想获得强磁体,主要有三种方式:一是挖掘天然的磁铁矿,二是借助雷电的力量,三是通过电生磁和磁生电的方式逐步提高磁体的强度。
在中原地区,冬天遇上打雷的天气可谓是痴人说梦,而要挖到天然的磁铁矿,更是需要运气。因此,通过电生磁的方式就成为目前可行且稳定的磁体来源。
但是,问题随之而来:在上古时代,没有发电机,究竟从哪里获取电力呢?没有电,又怎么能产生磁力?这不就是经典的“鸡生蛋还是蛋生鸡”的悖论吗?
此时,姜辛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:有没有一种可能性,例如,利用热电效应——也就是塞贝克效应。通过连接不同导体两端的温差,就能产生电流。这种方法只需要一台炉子、一根铜线和一个铁框,几乎可以轻松手工制作出来。
既然电磁铁的基础已经解决,接下来便可以着手制作励磁电机。姜辛决定先从小型励磁电机入手,然后将励磁线圈安装在发电机上,一旦发电机正常运作,就能大批量生产磁铁,相当于左脚踩右脚上天。这一过程安全可控,比依赖雷电来得更为可靠。
电池的构造相比电机要简单得多,姜辛想到了历史上的巴格达电池,只需一个陶罐、一块铜片、一片铁或锌,以及一盆醋或者尿液就能制作。然而,她希望能够做出更高效的电池。
她决定使用铜和铁制作散热片的形状,交替堆叠,确保它们不直接接触。为了提升电池的性能,她暂时选择了卤盐水作为电解质,并将这些组件装进一个陶壶容器中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